梵高,是一个爱好绘画的人都绕不开的名字,他和曹雪芹一样,活着没有看到世人敬仰的目光,像一个怪物一样,存在于世人眼里,一如交流电之父特斯拉,给世界提供了亮光,照亮了世人的精神世界,但是没有得到足够的肯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活脱脱的弗兰肯斯坦。
梵高身后火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如哥白尼、伽利略被宗教势力迫害是因为思维远超当时的科技水平,而很多天才却被当作疯子看待。有时候十年太短,一百年才足以洗刷耻辱,梵高的伟大,注定要成为主流艺术的宠儿。
梵高对于艺术是热诚的,甚至是不顾一切的,下大雨梵高依然坚持不打伞,独自素描自然,给人以疯狂的印象,19世纪不像今天,纵然有才华也很有可能被埋没。梵高输在了短板----性格。而那个年代,社会没有给以艺术人才足够的宽容。
梵高和毕加索都是匠人,为什么前者活着的时候颓唐不被认可,而后者活着就作品大卖,获得巨大成功?我认为是梵高不会讲、事。毕加索每次都要举办作品发布会,一如印象派的莫奈、伦勃朗特,很注重宣传,从某种意义上讲,毕加索更像是一个社会活动家,而梵高从小受到原生家庭影响,性格孤僻不合群,缺乏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更别说宣传自己的作品了。
今天看了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再来分析梵高生前不得志,就有了比较深入的考量。梵高好比尼安德特人,擅长单打独斗,脑容量大、体力好,但是不善于讲故事,不善于大规模协作;毕加索好比是智人物种,善于与大量同类协作,善于给看客勾画出一个神奇的图腾,让大家膜拜他的画作,勾勒出很多奇妙的作品思路、他画作的内涵,善于调动看客的想象力,牵引着大家进入他作品的蓝海,而梵高虽然天赋高,作品美,却摆摆手:“喏,这就是我画的”市场不认可,直到死后,才有高明的艺术爱好者来诠释他的遗作,并被赋予新的内涵,随着关注人的增多,梵高声望日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