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
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时政新闻>>正文
时政新闻

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先锋点赞

2015年05月27日 16:53  点击:[]

近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全国学联共同开展的2014年度“中国电信奖学金”评选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寻访活动落下帷幕。本次活动得到全国高校的广泛关注和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他们充分展现了当代优秀青年报效祖国的责任担当、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不懈奋斗的先锋意识和谦虚勤奋的学习态度,他们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学习。

  从今天起,团学小微将陆续推出2014年度“中国电信奖学金·天翼奖”评选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标兵”风采展示,分为“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篇章。让我们向这些榜样学习,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我们的磅礴青春力量!
北京大学 韩京俊


  韩京俊,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3级基础数学直博生。他将“勤学”作为人生习惯,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懈探索,孜孜追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曾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十多项奖励,著有40万字的《初等不等式的证明方法》一书,并编写了目前国际上机器证明不等式最快的软件之一。

  韩京俊与不等式的缘分始于高中。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网上结识了973项目“构造性实代数几何与不等式自动推理”的主持人杨路教授,通过交流他得知吴文俊院士曾因等式型问题机器证明的突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但吴院士曾认为不等式机器证明是“一大难题”,而杨路与他的团队开发的“BOTTEMA”软件是当时国内外关于不等式机器证明效率最高的软件。


  编写出一个程序,在键盘上只需轻轻按动几个键,就能判断一个不等式是否成立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这激发了韩京俊对不等式机器证明的好奇和探索兴趣。然而这需要坚实的数学理论作为支撑,对他来说还有太多的知识需要学习。保送北大数院后,韩京俊暗下决心,一定要利用好北大雄厚的资源,编写出比“BOTTEMA”更快的软件。
  大一时,他因解决了《中国科学:数学》上一篇关于不等式机器证明文章中提出的公开问题而引起了夏璧灿教授的注意。夏教授告诉他“BOTTEMA”软件中有一个算法至今还没有得到严格的理论证明,之前他的几个研究生曾尝试研究,但都失败了,同时夏教授鼓励他挑战这一难题。此后,韩京俊申报了北大本科生科研校长基金,在夏教授的指导下组织了自己的团队,利用课余时间试图解决这一难题。在图书馆,教学楼,宿舍都留下了他思考的背影,甚至在专业课考试备考时也没有停止。经过四年多的不断探索,他与团队不仅解决了这个难题,还对原有算法做出了多次重要改进,他编写的程序“psdgcd”在许多方面也超过了“BOTTEMA”软件,是目前国际上机器证明不等式最快的软件之一。他们的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内外杂志与会议上,韩京俊也受邀成为相关杂志与会议的审稿人,部分研究结果获北京市“挑战杯”二等奖等多项荣誉。他还因著作《初等不等式的证明方法》获北京大学“创新奖”。在专注学术的同时他也不忘积极投身于志愿者、校社团、院乒乓球队等课外活动,使自己的勤学生活更加丰富。大学期间的综合素质测评他多次名列年级前茅,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十多项奖学金和奖励。


  韩京俊知道,能取得这些收获靠的并不是天赋,而是努力的汗水,对他来说未来的路还很长。良师益友们的帮助始终使他受益匪浅,他能列出一长串想要感谢的数学老师名单:陈明、沈军、万军、汪杰良、杨路、夏璧灿教授还有他的博士生导师田刚院士、许晨阳教授等等。感恩的方式有很多,对于韩京俊来说,“勤学”的同时帮助更多的人是最好的选择。担任课程助教时他勤勤勉勉,深受师生们的好评,并曾作为代表向学院其他助教介绍自己的经验。最近他还担任了《学数学》丛书的编委,从而能够更好地向公众普及数学知识。

  现在韩京俊已将自己的研究兴趣转向了数学研究的核心之一—代数几何。面对新专业的挑战,他认为自己需要更加科学地“勤学”。他表示,希望自己能够在田刚院士、许晨阳教授的指导下做出高质量的原创性成果,为提高我国的基础研究水平,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争取离自己20岁时提出的人生目标——“一本书、一篇文、一道题”更进一步。
北京理工大学 李邈


  2013年10月17日,这一天,在苏州大学独墅校区影剧院的舞台中央,当主持人宣布优胜杯获奖队伍第一个念的名字,是北京理工大学的时候,这一刻注定被历史铭记。在这一届比赛上,我们的作品有幸获得了特等奖,这是我们学校历史上第一次获得特等奖,相信在校史上也将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一段2年的经历和过程,也注定是一生难忘。


  故事从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时早期成员首次相识开始,得益于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有机会作为团队成员,去兵器集团的某大型军工企业进行参观交流,感慨军用设备生产要求之高的同时,也确实发现工厂里存在着“信息化各立山头,缺乏统一协调”这一实实在在的信息化问题。作为信息学科的相关学生,我们对于这一问题也充满了兴趣。那我们也想着,就试试看,能不能做一个软件,来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从兴趣转变为实际软件作品的过程中,我从师兄师姐那里继承了以身作则的责任心和踏踏实实的做事风格。回顾那段时光,刚开始虽然我很积极主动,提出很多想法,但经常遭到师兄师姐的驳回,次数之多让我怀疑起了自己的能力,甚至想过是否要放弃。但当我静下心来,真正地去观察师兄师姐们所做的事情时,才发现我当时的很多行为,确实是天马行空,没有踏踏实实地动手去验证。而他们在技术攻克阶段,经常夜以继日的努力,有的学长甚至不惜利用春节假期,前往外地的工厂进行调研。这种实际的行动确实感染到了我,而这种精神也逐渐让我肩负起了更大的责任,学会超越自我的认知。项目组人手不足时,我会主动承担起所有任务,每天都是宿舍、实验室与食堂三点一线。就是带着这样的干劲儿,我逐渐成长为了项目的负责人。软件作品也得到良好的反馈。


  备战挑战杯这一路,对于我这个平常不善言辞、习惯与代码为伍的工科生来说,也是充满着种种压力。但一直以来的责任感,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就是“既然做了,那就要做到极致”。最初站在大家面前会结巴、发抖,没关系,练上十遍、二十遍、几百遍,最终可以做到面对十几个院士也很有自信;软件自身的展示度不够,没关系,我们抛弃传统PPT答辩的方式,用视频搭配答辩,用镜头替我们说话,对着视频每一秒每一秒的练习演讲词;到了现场,感受到竞争压力之大,没关系,化压力为动力,继续做到极致,把现场所有的信息类作品都浏览一遍,根据此,进一步把握住我们要介绍的点。为了准备专家的提问,在苏州参赛的两天,我都和学院的书记和指导老师一起,每天备战到晚上1点多,才有空吃东西。

  最终,当院士握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一定要把这个作品好好地做下去”的时候;当我有幸代表北京理工大学,站在独墅校区影剧院的舞台中央,拿到了北理工历史上第一个特等奖的时候,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份传承下来的责任心以及踏踏实实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信念,是多么的重要。
大连理工大学 朱豫


  朱豫同学是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2级学生,就读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班)专业。曾获大连理工大学“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获2013-2014国家奖学金、台湾上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HIWIN奖学金、学习优秀一等奖学金两次、科技创新奖学金两次和文体活动奖学金。朱豫同学在学习上认真刻苦,课程之外都会早早地到图书馆自习,晚上总是在图书馆响起闭馆的铃声之后才收拾物品离开。她的努力付出在学习成绩上得到了体现,在2013-2014学年,朱豫同学以所有必修科目90+,加权平均分93.86的成绩勇夺专业第一。

  朱豫同学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探索,勤于钻研,善于思考,在和队友的共同努力下,获得了2014年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金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二等奖、“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省级一等奖、辽宁省机械设计大赛省级二等奖等一系列奖项。

  朱豫同学参与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学校褚金奎教授的带领下,将偏振光传感器的应用扩大化。在项目《基于偏振光传感器的四旋翼飞行器控制系统开发》的实施过程中,四旋翼飞行器是项目必不可少的实验平台,而它的搭建与调试工作也是困难重重。为了挑战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朱豫同学主动承担四旋翼飞行器搭建与调试这一工作。但作为一名机械专业的学生,在项目开始之初,她对飞行器控制几乎是一无所知。尽管从零开始,但她从不曾惧怕或逃避。在询问飞行器专业的同学后,她从图书馆借阅有关书籍进行自学;此外,她经常跑到教研室去,在一旁观看学长学姐们如何完成各项任务,学习他们的研究方法;她还从各大飞行器控制论坛、网站的经验贴中学习相关知识;为了加深对程序的理解,她从网上购买实验套件来练习程序的编写和调试。在一个学期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知识准备后,正式的四旋翼飞行器搭建从大二的小学期开始。在白天完成学校安排的高强度工程训练后,她仍坚持在晚饭后到教研室进行搭建工作直到很晚,在关门时才回到寝室。在焊接各个部件的过程中,她经常被电烙铁和融化的焊锡烫伤,但从未因此而放弃。终于,在小学期期末结束前完成了四旋翼飞行器的搭建和试飞调试工作。同时,她的工程训练成绩也没有落下,无论哪一项,她的作品都得到老师的好评,并最终取得了96分的成绩。朱豫同学还和队友一起,将《基于偏振光传感器的四旋翼飞行器控制系统开发》这一作品完善,并参加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攀登杯”竞赛。在书面材料的准备过程中,她一个人完成了包括作品设计原理、偏振光导航系统、四旋翼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导航平台实验和结论等超过一万字的文字书写。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该作品获得科技类一等奖第二名,并于2015年推至“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一路走来,朱豫同学心怀理想,勇于挑战,虚心学习,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突破,不断进步。朱豫同学用执著的理想与坚实的行动走出了一条属于她的青春梦之路。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黄体方


  “厚积才能薄发,学生的天职和本分就是要好好学习,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才是做学生的首要责任。”这是黄体方常说的一句话,他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半回到寝室,学深学透每一个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是黄体方保持了多年的学习习惯,所谓“一勤天下无难事”,他三年平均学分成绩达94.01分。

  学为创新,黄体方不满足于做一个会考试的“学霸”。他所在的材料学院里流传着一个小“奇迹”:他是近年来唯一一个能够带着硕士和博士师兄做实验的本科生。踏实和坚韧成为了黄体方的代言标签。由于成绩优异,他在班主任老师的推荐下,于2012年6月加入了黄永宪教授的课题组,开始了路漫漫的科研求索工作。都说万事开头难,黄体方的科研起步也不例外。“我也是从最简单的磨件开始入手的,磨件最考验耐心和韧性,要把试件磨到镜面程度才能观察其体系结构,我磨了一个多月,到最后手疼得不听使唤。”回忆起初尝科研的青涩,黄体方由衷地感谢自己的踏实。
  “做科研是来不了快的。”这句话一直以来都是黄体方对自己的要求和鞭策。一本陌生的文献,其他同学也许只用几天的时间读个大概,而他却往往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吃透”每一个生疏的概念。在许多人看来,黄体方对于求知的踏实程度俨然成为了一种执着。同一课题组的师兄万龙对这个笃实的师弟大加赞赏,“做实验时我可能不经意间提到是否可以尝试另一种方法,没想到他回去就自己查阅大量的文献,分析并形成结果报告与我讨论,很多时候我也是偶然想到了什么转身就忘了,结果他每次都记了下来并进行验证,这是很多硕士生和博士生都做不到的。”


  兴业报国一直是黄体方的梦想,不能让创新的成果仅仅躺在荣誉证书和实验室里面。黄体方在实验室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接触并了解到了搅拌摩擦焊技术,并且意识到了搅拌摩擦处理行业有着广阔的创业前景,为了让创新成果尽快走进市场、服务创新驱动,黄体方和队友们尝试着共同筹划公司。他利用了自学的企业管理知识、选修过的经济学相关课程,撰写了一份120余页的计划书,通过参加哈工大“祖光杯”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创业大赛省赛,不断完善项目的市场化方案,创业蓝图和路径也随之越来越清晰,创业的团队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在2014年11月举行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黄体方所在的团队取得了银奖的好成绩。

  目前,黄体方的创业团队已与多家公司和工业园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协商,并实现了将60个自主设计、研发、制造的焊具成功出售给法国施耐德公司和哈工大威海校区的小盈利,特别是还为施耐德公司成功解决了铝铜对接的搅拌摩擦焊接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虽然创业之路艰辛而漫长,但是黄体方坚信,只要求真务实,坚定梦想,即使身陷跌宕起伏的浪潮也能寻得正确的方向。“厚积才能薄发,学生的天职和本分就是要好好学习,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才是做学生的首要责任。”这是黄体方常说的一句话,他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半回到寝室,学深学透每一个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是黄体方保持了多年的学习习惯,所谓“一勤天下无难事”,他三年平均学分成绩达94.01分。
哈尔滨工程大学 杨立鹏


  杨立鹏是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11级本科生,现任校学生会主席,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保送至浙江大学读研。

  在本科学习阶段,杨立鹏肯于钻研、善于创新、勤于实干,四年来综合成绩连续多次专业第一,多次获得校一等奖学金,是同学眼中的“学霸”,当他被问到学习的秘诀时,他只是笑着说:“天道酬勤”。正是在勤恳钻研的精神指引下,杨立鹏将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大二学年开始进入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跟随老师进行科研工作,进行超疏水材料制备等方向的相关研究。通过实验室一年的操作练习,他对于科研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参加许多校级、国家级科研比赛。曾先后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作品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第七届特等奖、第八届一等奖等科技创新奖项,并申请专利一篇。
  作为学生会主席的杨立鹏,有着丰富学生干部经验。大学四年他组织策划过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校园活动赛事,并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周围同学广泛参与。学生会办公室几乎就是杨立鹏的第二寝室,他在这里与学生会成员们热烈讨论、积极构思一个又一个活动策划,“炫跑·嘉年华”、第二十三届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众多切合学生兴趣、受到同学的一致好评的活动从这里诞生。在旁人眼中,杨立鹏仿佛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疲惫,对待学生工作,他永远充满了干劲与热情。杨立鹏告诉我们:唯有热爱,才会用心。是的,一路上,面对失败与挫折,他不言弃;面对困难与考验,他不退缩;面对质疑与诋毁,他不回避。杨立鹏正是用对学生工作满腔的热忱和对学生会的深沉热爱灌注他学生干部之路。
  杨立鹏在学习之余,还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他特别喜欢一句话: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大学生涯中,他累计参加志愿服务1600余小时:参与团中央主办的首届“圆梦中国·公益我先行”系列活动、第二届中国新材料产业博览会志愿服务工作以及中国企业家论坛等志愿服务活动,在亲身志愿活动的实践中,他凭借着踏实肯干、默默奉献的精神,各类优秀志愿者荣誉10余次。
  杨立鹏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即将毕业离开母校的他,对下一段征程充满了信心,相信杨立鹏能够在更高远的平台上创造更灿烂的成绩。

(图文来源网络)


关闭

Baidu
1946weide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