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系团学
当前位置: 团委首页>>各系团学>>正文
各系团学

孔子学堂进社区:用传统文化培养青年力量

2014年12月31日 17:58  点击:[]

“正是通过世世代代相传,民间把孝悌思想生动地转化,连接人生的两端,给人无限想象,上至圣贤,下至百姓,皆同此理,这是百姓的智慧。”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化大使、教授徐国静在题为《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的演讲中如是说。

  这是在12月27日的北京什刹海“孔子学堂”进社区项目启动仪式现场,该活动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什刹海街道办事处主办,什刹海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承办。启动仪式上,除了精彩的国学表演和揭牌授牌仪式,来自什刹海社区的50余位居民还亲身体验了生动的“孔子学堂”第一课。

传递爱的智慧,少年智则国智

  “小时候生活在贫困年代,孩子看到好吃的,眼睛发光,但妈妈教导我们要把好吃的留给长辈,为什么要这样做?我妈妈说:‘他们老了,吃的日子不多了;你们还小,吃的日子长着呢。’讲给自己女儿听后,女儿居然也用同样的道理,把好吃的留给妈妈吃。”徐国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着中国家庭传统爱的智慧。

  智慧之所以能传承,是因为世世代代在不断融入、创造,继而传承。孩子从传统中学会“施爱”,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今年11月,在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指导下,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青少年国学教育办公室、未来网联合主办了全国中小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技艺展演活动。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青少年国学教育办公室负责人表示,开展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道德营养,学习它、热爱它,弄懂它,引导他们树立远大志向、培育美好心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生根发芽。

  “中国人为什么总想到吃?因为如果孩子肯把最想吃的东西送给他人,就是发自内心的真爱。”徐国静说。在徐国静的眼里,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一本“爱的智慧”的宝典,但平时人们常忽略掉一些家庭传统的力量,爱的力量要从童年开始激活,孝老敬亲的思想要从小植入孩子内心,让孩子有为别人牺牲、奉献的精神。

  传统教育不仅应停留在理念里,更要落实到行动中。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青少年国学教育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认为,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青少年体悟到文化的美妙与博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积极、乐观的价值观,做一名健康阳光的青年,进而让他们感受到“人生之路既需仰望星空,但务必脚踏实地”。

发稿时间:2014-12-30 13:00: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杨月

从背诗起,让传统文化浸润家庭社区

  走进“孔子学堂”,墙壁上悬挂着孔子像、家训、书法碑帖,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文化空间,让人不由自主地进入了文化中国的精神状态。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徐国静的眼里,繁体字“習”记载的是小鸟学习的方式,小鸟练习飞翔,需要反复扇动翅膀。“学习的秘诀就是反复的‘习’,这样知识才能化成能力、化入血液。”徐国静说。

  “习”,从背诗开始。“我有个建议,让什刹海的家庭、学校、社区一起比赛背诗,是群体传播文化正能量的良好方式,能带来健康的生活状态,希望什刹海为中国社区开一个先河。”徐国静兴致勃勃地建议。

  什刹海街道工委书记徐利十分赞同徐国静的建议,他认为,在什刹海地区实施“孔子学堂”进社区活动,根本目的就是着眼地区特殊历史文化特点,结合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把“孔子学堂”的读书写字、家风家教、为人处事等内容,有机地融入提升地区居民群众文化素质、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中。

  一拍即合,“孔子学堂”就是中国孔子基金会在《论语》普及工程和国学社区建设基础上,将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推出的品牌项目,其目的也是在城镇社区构建“适应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正如徐利所说,“希望学堂使地区居民群众亲身参与、感知、体验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区社会更安定、人心更善良、发展更和谐。”

潜移默化,用经典引领青少年

  今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高校师生座谈时曾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为公”……,蕴含在经典著作中的思想观念陶冶着人们的心志。今年9月,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写信祝贺中国少年国学院上线时也表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蕴含在传统故事中的美好情操滋养着人们的心灵,希望青少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沐浴下,继承和树立中国人自己的精神追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社区教育是国学教育的重要载体,青少年不仅可以在学校接受国学教育,还能同时在社区感受国学氛围。“孔子学堂能有效整合社区资源,根据居民的需求设置课程。”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李言栋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说。

  具体到推广实践中,一些青少年国学教育专家将青少年和国学教育比喻成“水”与“渠”,认为首先要构建恰当的“渠道”,精心挑选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部分,并搭建便于青少年获取这些内容和进行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要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接受模式,采用时下新的媒介形式,将国学以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给他们,从而激发他们学国学、爱祖国的主动性。

(内容转自中国青年网)


关闭

Baidu
1946weide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