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v伟德中国官网体育工作指导思想
体育课程是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建设是高校体育的基础工程,是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以"健康第一"为核心指导思想,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以前沿性的高等教育理论和体育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内容改革为中心,不断完善和优化课程结构,竭力改善教学环境,不断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二、课程建设的原则
(一)教学内容中应坚持健康、娱乐、运动一体化原则,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坚持课内外一体化原则,课程建设中充分考虑到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体育课程的衔接和互补关系,把课程延伸到课外,课外支撑课内,使其有机结合。
(三)坚持教学和管理一体化原则,课程的软件和硬件建设要配套,规章制度和机制建立同步,加大投入,完善场地器材和设备,提高课程的整体功能。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合理安排体育理论课和运动实践课的时数比例,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五)坚持现代体育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并重的原则,优选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和健身价值较大的运动项目,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三、课程建设目标
(一)以争创院级"大学体育精品课程"为总体奋斗目标,不断推进"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二)加大体育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力度,争取获得院级教改立项课题。
(三)完善体育课程类型。根据教学实际保障条件,选择合适的时机,开设针对普通学生(体育特长生和院级运动代表队运动员)的运动训练课。
(四)从不断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需要角度出发。
(五)不断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改革的重点放在"分层次"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教学师资资源不断充实和教学环境不断改善的基础上,力争实现不同层次运动项目选项课教学方式。
(六)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过课内,课外教学一体化,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使90%以上的学生能够达到合格等级,15%以上的学生能够达到优秀等级。
(七)完善覆盖体育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教学管理与教学督导制度体系。尽早申请成立教研室(计划成立3—4个教研室),实现教学行政领导,教研室和教师代表三位一体化的教学管理体系。
(八)改革体育课程学习成绩考核办法。降低运动技能水平考核占总成绩的比例,逐步使体育理论知识,体能(身体素质)和学习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比例达到50%。
(九)重点优化教师队伍职称和学历结构。
(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建设。为了保证五年体育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积极争取学院加大对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投入。
四、课程建设内容和任务
为顺利实现上述目标,我们预定的课程建设工作内容和任务如下:
(一)积极推进"大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按照精品课程总体建设规划,逐项完成年度建设计划中预定的各项建设工作任务,通过学院组织的年度"精品课程"建设验收。
(二)有计划组织开展教改课题的立项申请,获得立项后,精心组织实施。以完善课程结构为教改课题研究的重点,力争申请立项。引导,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在前沿性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研究,并正确获得院级教改立项。
(三)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开展教学大纲,课程成绩考核办法,教学进度等教学基本文件的修订工作。修订前通过网上和外出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收集相关资料,掌握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有的放矢的开展修订工作。。
(四)加大教学改革力度,重点讨论和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实施分层次教学,逐步过渡到基础与提高两个层次课堂教学方式。
(五)加大体育课内身体素质锻炼内容和时间的比例,帮助学生掌握身体素质锻炼知识和方法。有意识引导和督促学生积极进行以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良好和优秀等级为目标的课余身体锻炼活动,任课教师能够在课余时间给予尽可能的指导。
(六)研讨开设延伸性体育课程——"俱乐部指导课","运动训练课","达标锻炼辅导课"等开课的可行性,并付诸实践,在实践性探索中逐步完善课外体育活动指导课教学体系。
(七)为更有效组织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活动。
四,体育课程五年建设规划实施的几点要求
(一)一定要确立体育课程建设在体育总体工作的中心地位,体育教学部党政领导定期开会研究并检查体育课程五年建设规划的落实情况。
(二)扎实工作,围绕课程建设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开展课程建设工作,要积极争取外部有利条件,多沟通,多协商,多宣传。
(三)不要把课程建设工作视作额外的工作负担,要把课程建设工作看做是快速提升体育课程整体品质的难得契机。
(四)全员参与,共同努力推进课程建设工作。